“大模型時代”的到來,讓智能座艙產品迎來了一次重塑。
智能座艙的發(fā)展可概括為三個主要階段。1.0時代,座艙逐步集成了顯示和控制功能,為后續(xù)智能化發(fā)展打下了基礎。2.0時代,市場參與者在智能手機應用生態(tài)里汲取靈感,把車聯(lián)網、在線娛樂、人車語音交互等相關產品帶入其中。3.0時代,座艙硬件能力持續(xù)升級,在OMS攝像頭等硬件加持下,智能車艙已經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實現(xiàn)了沉浸式游戲等互動玩法。
今天,我們就2024年智能座艙的發(fā)展趨勢方面來做簡單的分析。
大屏、多屏趨勢下,HMI的合理設計成挑戰(zhàn)
隨著手機、平板等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設備的普及,用戶對液晶屏及觸控的使用習慣已經形成,這推動了車載液晶顯示器的增長。同時,汽車物理設備電子化的趨勢也推動車內顯示屏數量進一步增長。
由于儀表盤、中控屏尺寸有限,顯示內容、交互功能日趨增多,HMI的合理設計尤為重要。設計的核心在于保證不影響駕駛的前提下,同時做到快速指示、交互友好、UI酷炫并且不死機。
感知器件豐富多樣,與安全駕駛掛鉤
在L2和L3級自動駕駛中,駕駛員監(jiān)控系統(tǒng)(DMS)的作用日益凸顯。DMS能夠預測和提醒駕駛員的潛在危險行為,并與ADAS系統(tǒng)數據結合以進一步干預安全駕駛。
DMS的功能和應用也在擴展,包括對副駕、后排乘員的監(jiān)控(OMS),以及實現(xiàn)人臉識別、年齡、身份、情緒識別和物品檢測等。這些功能的實現(xiàn)依賴于車內傳感器的種類和數量的增加,不同傳感器根據其優(yōu)勢和特點在不同場景中得到應用。
移動端應用上車,互聯(lián)網玩法,給行車增添便捷性
汽車被視為下一代超級移動平臺,消費互聯(lián)網應用上車的趨勢不可阻擋,涉及出行、信息娛樂、社交和辦公等方面。車聯(lián)網的發(fā)展將改善智能座艙的應用體驗,使其不再滯后于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信息娛樂:在線信息娛樂內容將變得更加豐富,并能夠利用大數據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分發(fā)給消費者。例如,基于用戶數據(習慣、喜好)定制的導航和音頻信息聚合,能夠實現(xiàn)手機和車機端內容的無縫銜接,提供更流暢的用戶體驗。
2)社交和LBS服務:未來車端的LBS和社交應用將得到進一步開發(fā),其商業(yè)潛力巨大。例如,可以推薦目的地周邊的停車場、餐館、娛樂場所,以及旅游目的地指引等。在社交方面,可以提供視頻通話、沿途風景vlog拍攝并一鍵分享,以及旅途中組隊聊天等功能。
3)移動辦公:考慮到用戶在上下班通勤等中短途出行中的需求,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臨時辦公環(huán)境成為一個重要考量方向。這包括車內輕辦公、視頻會議等相關軟硬件應用設計。
多模交互融合:科技感十足、交互更智能
隨著用戶對車輛的期待從簡單的交通工具轉變?yōu)闈M足娛樂和辦公需求的智能移動空間,車輛需要具備精確感知和理解行為的能力。這種理想的用戶體驗依賴于完善的多模態(tài)人機交互系統(tǒng),通過大數據庫和深度學習算法對信息進行反饋。
多模態(tài)交互可以解決單一交互方式帶來的問題,如語音交互中的語義歧義。例如,當駕駛者的語音指令中包含模糊性詞匯時,僅依靠語音交互可能導致誤解,而配合視覺追蹤等其他交互方式可以提高準確性和便捷性。
目前,許多車企已經在智能座艙中實現(xiàn)了多模態(tài)交互技術,包括語音交互、手勢識別、觸摸操控和視覺分析等。然而,為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這些功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開發(fā),以適應各種用戶場景。
基于場景進行功能設計
目前很多車企所說的智能座艙,本質上其實是移植了智能手機各項功能的車機系統(tǒng),更多的是大量偽需求的混雜。功能堆砌和拼盤化是當前智能座艙的特點,大多智能座艙都具備豐富的功能模塊,但是目前很多的功能設計在實際的使用場景中用戶完全用不到。
智能座艙的設計更多的應該通過全方位挖掘分析用戶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痛點問題和真實需求,找到交互方式、功能體驗上的創(chuàng)新技術及方法,最大程度的提升用戶在真實場景中的體驗感,為用戶提供“人-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價值體驗,從而提高用戶留存。
HUD、AR等新興技術
智能座艙的設計應基于用戶實際使用場景,而非僅僅堆砌功能。設計過程中需深度挖掘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和痛點,以創(chuàng)新的交互方式和功能體驗提升用戶的體驗感。
HUD、AR等新興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直觀的信息提示,增加駕駛過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提高產品競爭力。
轉自智能座艙產業(yè)聯(lián)盟


